同样是外藩继位,为何汉文帝能坐稳皇位,刘贺却27天就被废
摘要:公元前74年,汉昭帝驾崩后,19岁的刘贺在霍光这个大权臣的支持下,坐上了皇帝的宝座。 但是,才过了短短27天,刘贺就被霍光赶下了台。原因是,他和手下人在那阵子做了1127件坏事,多得数...
公元前74年,汉昭帝驾崩后,19岁的刘贺在霍光这个大权臣的支持下,坐上了皇帝的宝座。
但是,才过了短短27天,刘贺就被霍光赶下了台。原因是,他和手下人在那阵子做了1127件坏事,多得数不清,根本没法再让他管理国家大事了。
大家都明白,这是他和霍光斗争权力最终落败的下场。
这个结果让人联想到,刘贺的祖宗汉文帝刘恒,原本也只是个没什么背景的诸侯王,却来到充满危险的长安,继承了皇位。
跟刘贺不一样,汉文帝靠着一手好本事,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位,后来还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。
那么,刘贺和汉文帝刘恒到底有啥不一样,为啥一个皇位没了,另一个却能稳稳当当地做23年皇帝呢?
【01、两人的心态不同】
24岁的刘恒一听使者传来消息,说宗室成员和那些有功的大臣都希望他能到京城去当皇上,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的。
现在朝廷里乱得一团糟。吕家人刚被除掉,大权就落到了那些有功之臣的手中。大家心里都没底,搞不清他们是想把刘家的亲戚骗到长安全部抓住,还是想立个没实权的皇帝好自己说了算,又或者他们真的是想立个真龙天子。
他小心地找来大臣们一起商量了一番,然后派舅舅薄昭先去长安城看看情况。等确定长安城比较安稳后,他才带着亲信大臣,慢悠悠地往长安城走去。
我们可以这样想,刘恒在盼着薄昭回信的那些天,走在去长安的路上,肯定跟他的亲信们一遍遍商量着长安的形势,还有他们到了长安后该怎么办。
这也给刘恒后来顺利掌权铺好了路,奠定了很稳当的基础。
19岁的刘贺,一听到霍光他们邀请自己去京城做皇帝,高兴得差点没晕过去。
晚上的时候,长安那边送来了玺书。刘贺大概凌晨1点,就急不可耐地点起蜡烛,拆开了玺书。到了中午,他便匆匆启程前往长安了。
这么着急就上路,肯定没时间好好安排行程和随行的人,结果刚走了四五个小时,因为马跑得太快,侍从们的马就一个接一个地累死在路上了。
因为没规划好随行队伍,昌邑国的大臣们都想趁机往上爬,于是乱哄哄地跟着刘贺出发了。直到快傍晚五点钟时,郎中令龚遂赶了上来,好说歹说才让刘贺把多余的人送回了昌邑国。
这一路,刘贺特别放肆,还没到长安呢,就急着抢老百姓家的姑娘,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。
刘贺的这种想法,决定了他根本处理不了长安城里那些麻烦事,也没认真琢磨过怎么对付霍光。他最后失败,虽说让人吃惊,但仔细一想也是应该的。
【02、两人的手段不同】
刘恒到了长安后,跟功臣们私下斗了几个回合,每次都赢了。
在渭桥那儿,周勃这个除掉吕家人的大英雄,对着前来接驾的一堆文臣武将,让刘恒往旁边挪一步,有话要说。
机警的刘恒马上给手下使了个眼色,让他转告周勃:“要是说公事,就公开讲。要是说私事,君王可没私事好聊。”
不管周勃是想炫耀自己的功劳来稳固地位,还是想卖个人情以便将来控制刘恒,刘恒都没让他得逞,更不会让这事变成自己的软肋。
接着,刘恒没有接受周勃递上的皇帝玉玺,而是把大臣们都叫到了自己的代王府邸里商量事情,这样一来,他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,掌握了话语权。
在代王府邸,大臣们又一次恳请刘恒当上皇帝。刘恒呢,不急不躁,细心找出大臣们劝他登基时可能疏忽的地方,就像刘邦的亲弟弟刘交的名字就没在劝进的名单上。这样你来我往,讨论了五次之多。直到刘恒觉得所有可能的问题都被解决后,他才点头同意登基,搬进了未央宫。
这样一来,至少在程序上,长安的那些功臣和皇室成员就很难找到刘恒的毛病,没法轻易就把他打发回代国去了。
在搬进未央宫的那天夜里,刘恒就发出了他的第一道命令:
吕家人对刘家的宗庙造成了威胁,于是有功之臣和皇室成员联手除掉了他们,这是保卫汉朝的大好事,应该得到奖赏。
这就像给长安城里的大伙儿心里安了块石头,让大家踏实了。
杀掉吕家人,虽然说是为了帮汉朝一把,但吕家人都是吕后活着时亲自挑的,所以功臣和皇族这么做,有点像是“手下反了上司,做了大坏事”。新皇上怎么看待这事儿,可就太关键了。
刘恒则满怀感激地与他们携手合作,接受了他们的帮助。这样一来,功臣们的权益和地位都有了着落,可以安心地将大权托付给刘恒了。
把这件头等大事办妥之后,刘恒接着又做了些笼络人心的小举措,比如大赦天下,还有安排亲信保障皇宫安全,这些都没被那些功臣们阻拦或插手。这样一来,他的皇位算是初步坐稳了。
和刘恒比起来,刘贺用的那些招数,可真是差得太远了。
刘贺还没到长安城,就先装起了皇帝的模样。当他的车队到达广明东都门,礼官赶紧提醒他,现在汉昭帝还在守丧期,得赶紧开始哭丧才行。
刘贺说自己嗓子不舒服,就是不肯掉眼泪。一直到快走到未央宫的时候,他才勉强挤出了几滴泪。
他还没走完当皇帝的所有程序,就急着叫自己“嗣子皇帝”。等到真的当上皇帝后,他更是胡来一气,连按规矩去刘邦宗庙祭拜都不肯,好像忘了自己名义上是汉昭帝的儿子,反倒先去拜了自己的亲爹。
没去祭拜刘邦的宗庙,后来就成了废掉刘贺的一个原因——连高祖的庙都不去祭拜,咋能担当得起上天赋予的使命呢?
刘贺继承皇位的过程漏洞百出,很容易让人找到攻击的点。等他真的当上皇帝后,就更加肆意妄为了。
汉昭帝去世那会儿,按规矩得忌口不能大吃大喝的,可他呢,却悄悄派人出宫去买鸡买猪回来吃。
汉昭帝的棺材还摆在前殿呢,他就拿出乐器,喊来乐师,开始尽情玩乐。
汉昭帝刚被安葬不久,他就跑到前殿开心地唱跳,还驾车去追逐野猪和老虎。
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的小车,被他硬抢去用了。
他甚至偷偷溜进汉昭帝的后宫,跟妃子们胡来,搞得后宫乱七八糟。
刘贺在位仅仅27天时间里,他和手下的人一共干了1127件坏事,这些都被一一记录下来了。
刘贺在权力争夺里输了,霍光想废掉他当皇帝,得找个像样的理由。因此,咱们有理由猜想,刘贺那些离谱的事儿,说不定有些是霍光他们故意抹黑的,不能一股脑儿全当真。
不过,瞧瞧刘贺的那些举动,不难发现他也想削弱霍光的势力,甚至想从霍光那里把权力给抢回来。
不遵守礼节法规,是想表明自己才是这世上真正说了算话的人。
刘贺去祭拜自己的亲爹,就是想减弱大家觉得他继承汉昭帝皇位这件事的印象。因为汉昭帝的皇后,也就是现在的太后上官氏,她是霍光的外孙女,霍光在朝廷里势力很大,刘贺得想办法减少霍光在这件事上的影响。
胡乱地给昌邑国老部下封官加赏,就是想快点提拔自己的心腹,让他们能跟霍光抗衡。
跟手下一起玩乐时,他会大方地送给他们很多礼物,而这些礼物大都是刀剑。他这么做,其实是在借着玩乐的机会,悄悄增强自己的武力。
后来,刘贺连上官太后住的长乐宫的卫尉都给撤了,换上自己的人来当。霍光觉得,他这就是拿外孙女当筹码,要跟自己对着干。
刘贺虽然心里想着要抢权力,可他做事太粗鲁,也太露骨了,结果惹毛了霍光,最后被霍光给罢黜了。
【03、两人的对手不同】
汉文帝身边的那帮大臣,像周勃、灌婴、陈平这些,他们既是汉朝打天下的老将,也是除掉吕家势力的大英雄,有两把刷子没错,但其实他们并不算得上是真正的掌权大臣。
在刘邦当政那会儿,毫无疑问,刘邦才是老大,没人敢在他手底下抢风头当大权臣。可到了吕后掌权的时候,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还风光,地位挺高,但实际上手里没啥权力了。
周勃,虽然挂着太尉的头衔,但实际上并没掌握兵权。吕后一走,他要是想进北军,还得先动脑筋,从吕禄那儿把调兵的兵符给哄骗到手。
灌婴啊,虽然挂着大将军的名头,也管着吕产派去攻打刘襄的军队,但他那些兵马,其实主要是用来防着另一个带大军的、支持刘襄的家伙,所以根本没法分心管长安那边的事儿。
陈平,虽然是挂着右丞相的名头,但实际权力都在左丞相那里。他没办法,只好天天玩乐,躲开吕家人的风头。
这时候的长安城,吕家人被杀后留下了一大堆空位子,你可以想象,好多重要的部门都缺人呢。
那些功臣们,虽说曾一度占领了长安城,但由于缺少帮手,加上自己好久没掌握实权了,所以对长安城的控制力其实挺有限的。
其中,周勃的威胁最大,他能掌握兵权,全靠他打着要消灭吕家人、让汉朝重新振兴的旗子。军里的将士们,都是想让刘家继续掌管天下,所以都愿意跟着他干。但要是他哪天跟刘家作对了,还有多少将士会听他的,这可就不好说了。
另外,长安城里不光住着许多有功的大臣,还有挺多刘家的亲戚呢,他们也能对这些大臣起到平衡牵制的作用。
长安城外面,还有好多跟刘襄一样手里掌握着很多军队的诸侯王,都在瞪大眼睛瞅着呢。要是长安城里有点啥风吹草动,特别是那些功臣心大了,不想支持刘家的人当皇帝,那这些诸侯王可能就会带兵来救驾,或者自己也来抢皇位。
说到底,汉朝刚开始那会儿的诸侯王,跟后来被推恩令一再削弱的那批诸侯王可不一样。他们势力大得很,能对朝廷构成不小的威胁。
这种时候,汉文帝的境况还算比较安稳。
只要他别让那些功臣太恼火,而是用分好处的方法来稳住他们,那他就能安稳地当皇帝。
刘贺碰上的,可是个真正的实权人物,那就是霍光。
汉武帝驾崩后,霍光就成了负责照顾新皇帝的主要大臣,掌握了很大的权力。
到了汉昭帝七年的时候,霍光在争权夺利中,把其他被皇帝嘱托辅佐大臣都除掉了,自己就成了汉朝真正掌权的人,连皇帝都得听他的,得看他的脸色。
这么算来,霍光在汉朝已经当了13年的老大,其中6年更是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。朝廷内外,到处都是他的人,都支持他。
就连上官太后,她也是霍光的外甥女呢。要知道,汉朝特别讲究孝顺,太后其实是有权利废除皇帝的,虽然这只是理论上这么说。
这时候的刘家宗室,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,力量被一次次削弱,已经没本事威胁到朝廷了。当然,他们也不可能再像汉文帝那时候一样,成为压制权臣、保护皇家的帮手。
这种时候,刘贺要是想和霍光对着干,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。
【04、刘贺怎么做才能保住皇位】
那么,碰到这么糟糕的情况,碰上这么让人害怕的霍光,刘贺是不是就只能等着被废掉呢?
结果还是不行。
咱们得搞清楚一件事:霍光把刘贺带进长安城那会儿,压根儿没想过有一天会废了他。说实话,一直到真的把刘贺废掉,霍光都是心里直打鼓,整个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乱套。
甚至,要不是刘贺这段时间的行为太过离谱,留下了那么多把柄,霍光还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罢黜这位皇帝。
因此,要是刘贺能学学他的老祖宗汉文帝刘恒,做事谨慎点,好好权衡跟霍光之间的利害关系,那他保住皇位的机会,可就大多了。
说到底,霍光年岁已高。史书上没写他哪年出生,但公元前119年,霍光的哥哥霍去病带他来长安时,《汉书》提到他也就十岁左右。后来刘贺当上皇帝,已经过去45年,那时候霍光该有六十岁了。
按照汉朝那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看,霍光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算是很长寿了。如果没什么意外,霍光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。
要是刘贺能静下心来,瞅瞅长安城里的情况,他就能瞧出来,霍家人丁真的挺少的。霍光他亲哥霍去病,都走了四十多年了,霍光也没啥别的兄弟。说到霍家的下一代,就只剩霍光那独苗儿子霍禹,还有霍去病的俩孙子霍山和霍云,可这几个小子,全是些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,一点都没继承他们父辈祖辈的风骨。
换句话说,只要刘贺能沉得住气,等到霍光去世,要从霍家人那里把权力夺回来,就不是啥难事儿了。
汉宣帝刘病已,接替刘贺坐上皇位后,也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。
不得不说,刘贺还是太嫩了点,也太心急了,所以在和霍光的较量中一败涂地,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。
你觉得呢,是不是这样?